第四百零五章 赵家官制(2 / 3)

中窝那三年,历练极大,事后隐姓埋名数年,也没有虚度光阴,而是始终都在加强着自己。

现在汉江的战事,只要他能撑得住,必名响一时,那把握起豫南来还会有问题吗?

刘炫成了卫生部长,王贞仪的父亲王锡堔做了政事堂办公厅的主任,他实际上更愿意去卫生部的,但刘炫才不愿意让他来呢。

赵二叔做了粮食总局的一把手。

那些被优化的良种很快就要播种了,等到明年,这肯定能成为祥瑞,成为天意在陈的佐证!

康桥年也当了全国商会秘书长。虽然‘大陈’这个国还很小。

前世赵亮看过一句话叫他记忆犹新,再差再乱的秩序也比无秩序强!

‘大陈’这个普天下人眼中的草台班子就是如此。

高层再怎么欠缺,再如何身兼多职,只要制度划分明确了,那办事效率就一下子提升了好多。

这点只从宣传事宜上就可看出一二。

之前赵家也很重视宣传,这项任务被交给了樊琪和徐延辉去办。因为郭子华是澳门来的,他显然是不合适的。

樊琪可能从没想过造反,但事到临头他也不得不硬着头皮顶上了。

因为他的关系,樊执中都只能站出来做起了教育部长。

但徐延辉可不怵他。

这俩人一直都在争论不休,一个主张把宣传重点放在满汉之分,华夷之辨上,实实在在的利益当然能提,但不能当做重点来宣扬;另一个则认为实实在在的利益才更能打动人心。

赵亮倒是觉得樊琪的意见挺有道理的,实实在在的利益固然能打动人心,但把金钱说的太红果果了也不好。

然徐延辉表面上是认同了,实际着实的时候却还是自己的那一套。

尤其在赵亮带兵离开陈州之后。

宣传方面的两个领事者的矛盾着实在一定程度上拉低了宣传的效率。

现在樊琪被调去了新闻出版总署,宣传部教给了徐延辉,为什么如此,那当然是因为过去的时间里已经检验出了谁的法子更加有效。

满清入关已经一百五十年了,根基早已经稳固。天下亿万众生早就遗忘了百五十年前的鲜血,而把脑袋后头的金钱鼠尾视为人生不可或缺之至宝。

正值鼎盛的满清也没有如晚清那般被万国来操,国人身心上还没有遭受那沉重到极致的创伤,在这种情况下去提华夷之辨,哪里能真正的掀动百姓们的心啊。

而且华夷之辨这东西真要有用处,蒙元和满清又如何能入主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