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借口(2 / 3)

官员一路上进贡的景象令人咂舌,四九城附近光进贡的大车多达三万辆,每辆车上都插有小黄旗,上面写有“贡”字,为了能抢运贡品,各车辆互相争道,篝火相望,热闹非凡。

而这贡品与苏和泰又有什么关系呢?

苏和泰只是一个小小的知府,乾隆再是无耻,也不会叫底下的知府一起来给自己上贡的。

这贡品是有讲究的。

地方上的土贡——土特产的意思,那都是讲究来头的。比如中原巡抚年贡里的藕粉,这东西在哪个时代也都不是稀罕物。想要贴上‘贡品’的名头,那是需要典故,需要历史的。

偌大的中原,哪里没有水啊?哪里不能搞点藕粉出来啊?可中原上贡的藕粉,有清一朝,却始终都出自陈州。

因为这地方的水他不一般!

陈州有个太昊陵,就在陈州府城北边,离城门还没三两里远呢。

太昊陵里埋的是谁呢?是伏羲爷啊。

虽然那太昊陵是前明的朱洪武下令建造的,但满清也认这个礼。

陈州府七景八台里头的画卦台,指的就是人祖伏羲画八卦的地儿,台前还有一个白龟池,应证的就是“人祖伏羲氏于蔡水获白龟,凿池放养,昼夜观察,始作八卦”的这段传说。

所以,中原上贡的藕粉都出自陈州。

这便跟苏和泰扯上了关联,而苏和泰为什么能被赵亮拉来当挡箭牌,赵老爷子、赵爹二人却都没一丁点的怀疑,这是因为他们都知道赵亮手中有一种绝好的藕粉。

藕粉这东西对于富贵人家言不稀罕,赵老爷子和赵爹对之都不感兴趣,可对它的效果却很一清二楚,因为赵奶奶和赵妈在脾胃上都有些不好。

藕粉性温味甘,能益胃健脾、养血补益,还能清热凉血,益血生肌,故中医称其:“主补中养神,益气力”。

去岁冬季里,俩人都有些肺热咳嗽,烦躁口渴,还食欲不振。大夫的安排就是多用些藕粉,做长期滋补用。

这不是什么大事。

别说老主母和当家太太天天喝藕粉了,那就是天天燕窝鱼翅,赵家也供得起。

但中医见效慢,尤其是赵老太,年纪大了,调理起来就更见缓慢了。结果没多少日子,赵亮就拿着两罐藕粉来说是自己从外地新搞来的佳品,叫奶奶和母亲用用看。

随身空间的面积有限,但挤一挤也总能挤出一些空间,尤其是那篱笆墙后的院子里。

那两罐藕粉虽然也是藕粉,可质地细腻,生粉冰清玉洁一般。以开水冲熟后,呈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