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在《三国演义》的剧本约束下,年轻的诸葛亮侃侃而谈,几句话就勾勒出一个“三分天下”的局面。
很装逼!
很有腔调!
很主角光环!
可是,电视机前和直播间里的观众,却集体陷入沉思。
因为按照张凡镜头表现出来的,在画面右边演绎的,才是张凡以及张凡团队理解的“真实历史”。
在先前《典籍华夏》的直播中,张凡团队已经不止一次地证明了他们的极度严谨!
迄今为止,哪怕是一个远景镜头的布景细节,都经得起最严苛的考证,任何苛刻挑剔的历史学家也挑不出毛病。
事实上,网络上经常出现类似典籍华夏某处不符合史实的论调,但最后都被证明只是哗众取宠,或者是自己的失误闹了乌龙。
有这样辉煌的战绩,人们愿意相信《典籍华夏》表现的,力图接近史实,经得起推敲。
那么,这次的“三顾茅庐”呢?
右侧画面中的内容,所谓三顾茅庐,其实并不是刘备单方面的寻觅人才。
首先诸葛亮早就上门自荐过,后来君臣相谈越来越融洽不假,但隆中对的内容,很多也并非出自诸葛亮,而是刘备自己的观点!
两人相互印证相互探讨,才将这篇流传后世的“隆中对”内容最终完善,形成了三分天下的观点,并在未来的几十年中,坚持执行,一度大获成功,以赤壁大火铸成鼎立三足!
这是真的?
不同于《三国演义》中对于刘备的弱化,对于诸葛的神化。
在张凡的《典籍华夏》中,刘备不再是那个唯唯诺诺只会哭鼻子的废柴,诸葛亮也并非高高在上只能被供奉在神坛里。
这,就是张凡理解的历史?
倒也……合情合理……
因为思想惯性的缘故,好多人还是难以接受这样颠覆的转变。
《三国演义》深入人心,所以将诸葛亮拉下神坛的过程,也并非可以一蹴而就。
尝试求助于《说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