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上,极为醒目的位置上,十六个大字,宛如十六柄尖刀,直接跨越近百年的时空,刺入后世每个观众的眼眸深处!
“良心尚在!热血尚流!”
“岂能叛国!为人马牛!”
——刘长春自述!
我是华夏民族炎黄子孙,绝不代表伪满洲国!
“啊!”
“是他!”
“来了来了!第一问的回答者!就要来了!”
“刘长春!华夏奥运第一人!”
“好!好啊!这十六个字吼得!真他妈的提气!”
“秀啊我的凡!这一张报纸,竟然都被他玩出了这种花样!”
“厉害厉害!刚才还是奥运三问最初确定的《申报》,只是镜头一去一回,便变成了1932年的《大公报》!”
“一转眼,仿佛就是几十年过去!”
“当年提出这些问题的青年,此时……已经都是中年人了!”
“1932年!第十届奥运会!洛杉矶奥运会!首次出现了华夏运动员!”
“时隔足足二十四年啊!奥运三问的第一个问题,终于有人能够回答!”
“真是……艰难!我眼泪都止不住了!”
“可他当年差点都无法报名!语言不通和经费不足的问题,竟然险些失去这次机会!”
“幸好!还是那位南开大学的校长张伯苓,急电奥委会报名成功,张学良赞助了八千银元,这才最终成行!”
“去往奥运会的选手只有刘长春自己!而另一位名叫于希渭的选手,却被小鬼子严加看守,没能脱身!”
“真是不容易!妈的!看的老子已经开始生气了!”
“环境太艰难了!几乎没人支持!甚至需要自费!而且还要躲避小鬼子的种种刁难!”
“参与,已经是最伟大的胜利!”
“了不起的运动员!不愧为华夏奥运第一人!”
“感恩!我们生于盛世中华!”
《典籍华夏》的画面中,那张报纸上的字迹瞬间模糊,然而在所有人都还没反应过来之前,又重新清晰!
依然还是《大公报》,但却赫然并不是先前那份了!
好家伙!
一片倒吸凉气的声音!
这张报纸,要被张凡玩坏了啊?
从申报,到大公报,然后现在还能第三次变化?
这是要由一张报纸,看到百年之前的华夏变迁么?
重新清晰起来的《大公报》,这样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