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 司徒活佛(2 / 5)

贺熙朝 裤衩辟邪 3825 字 2021-06-08

言论时,当时还叫柳安乐的花恨柳对着还是一名普通皇子的杨靖破口大骂,杨清却也不恼,只是等着骂完了觉得没自己什么事儿就走开了。后来花恨柳再想起来,却觉得杨靖的分析还真有道理——起码比那什么“天意”“圣人”之说有道理多了。

“教”与“学”的区别,在于一个是教人做什么,一个是人要学什么,举个例子来说,佛教便是佛教你如何成佛,此时被教的你还不是佛,而儒学则是告诉已经是身为儒的你需要学什么,而不是教你怎么样才能成为“儒”——看起来区别不大?不,区别太大了。

若是人以普度众生为手段,通过救别人来使自己成佛,这其中的功利性便大了,无论是修神也好、修佛也罢,但凡与自己的“利”挂上钩,那便变了味道,如果一个人可以为了救他人而伤害自己,那么也可能为了他人而伤害他人——放在一个国家中,想成佛可以一个人一个人地度化,也可以一国人一国人地度化,哪种方式快一些一目了然,那么为了达到一国人一国人的度化又该如何做?当然是靠傍上皇权才行,通过左右君王的意志服务自己的宏愿,最终的结果或者是祸害掉一个君王,或者是遭君王嫌弃,而一旦因这一人嫌弃,便也无异于被天下人“嫌弃”,还能有好的下场么?

儒却不同,如果说同样是面对路上的一个大坑,佛的做法是填平它,那儒的做法便是绕开它。学儒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儒者增强自我修养的过程,开始时花恨柳认为这太片面,好歹儒家讲究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分明就已经有需要实现宏愿的目标在了,其功利性按说不会小于佛教才是。但很快,他便陷入了自我矛盾中:我要修身,但何时“修身”圆满到达“齐家”的地步呢?是我说了算吗?如果是,那儒学讲究的是“虚心”,自己承认了这便是骄恣的表现,还好意思说自己修养够了?那是别人说了算吗?也不见得,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总有人比自己有学识,那也便是说自己总是“不圆满”,又如何能够迈出“齐家”这一步?更遑论“治国”“平天下”了!

因此,历朝历代在朝为官的不少,但造反不受待见的却不多——儒者大部分的时间都是用在与自己的作对、较真上。

说到“祸国”,其实想想便很容易释然:所谓因果轮回、善恶报应,作为统治者,得今日建国之果,必应来日亡国之因;作为儒者,作今日祸国之患,也必能结来日治国之善。

花恨柳自己琢磨透了这一点以后,又发现儒学之所以长盛不衰,或许还因为另外一个原因:它从不出头、专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