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况的,属于风调雨顺,些许地区的受灾影响不了帝国的根本。
更不要说大楚帝国在各种水利设施,交通设施的建设上一直都是不遗余力的。
各种水利设施,可以有效的帮助抵抗各种自然灾害……其中最为典型的当属黄河人工改道工程以及后续的黄河,淮河治理工程。…。。
依靠这些规模庞大的水利工程,黄河以及淮河流域所受到的洪涝灾害相对比前明时期,不敢说绝迹,但是也超大幅度的减少了。
前明时期的时候,因为水利工程拉跨,黄河夺淮入海的缘故,那几乎是年年洪涝,三年一大涝……夸张点说,但凡雨季来临都得洪涝给你看。
但是到了大楚帝国时期后,因为这些大规模的水利工程的存在,寻常年份的降雨已经完全没有了导致洪涝的风险。
五年,十年一遇的洪水顶多也导致局部的洪涝而已。
只有那些几十年一遇的大洪水,才有可能导致大楚帝国建设的这些淮河,黄河水利工程撑不住,连蓄洪区都顶不住最终导致大规模的洪涝。
除了黄河,淮河流域的超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外,楚国在长江流域以及其他的河流也没少搞水利工程,此外还有数量庞大,名声不小的各地方的小河流的水利工程。
这些水利工程既是用来防洪的,也是用来灌溉的。
对农业生产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有着这些水利工程,大楚帝国都可以勉强的说一句,人可胜天!
此外还有规模庞大,便捷的交通体系,如铁路,轮船乃至官道,这些便捷,几乎遍布各地的交通网络,平日里运输货物和人员,有效的促进经济发展。
到了受灾时刻,官方也能够通过这些交通渠道快速的往灾区调集各种救灾物资,如重要的粮食,药品,御寒衣服,帐篷等。
承顺四十八年华北某地受到突发的大规模地震,大楚帝国高层在短暂的时间里通过电报沟通下令,然后迅速抽调火车在非常短暂的时间里调运了数千吨各类应急救灾粮,三千顶帐篷,上万套御寒衣服以及一批救灾用的工程机械设备,有效的支援了紧急救援以及灾后的的赈济。
当时这些物资调运到灾区附近后,因为地震导致铁路被毁,导致一时半会的物资送不上去……不过关系不大,当地的驻军连夜开动,第一时间就动用工兵部队把受损的铁路给修复了……
当时是上万陆军将士在前头修路,后头满载救灾物资的火车在后头排队等着通行!
仅仅是一夜时间,当地的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