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手工匠人打造盔甲可是非常麻烦的,需要反复锻打把铁片锻打成型,铁片打出来后还不能直接用,还需要进行磨边,钻孔。
其中的钻孔就是一项非常耗费工时的工序,手工钻孔非常难,效率非常低。
但是现在大楚帝国的兵工厂对盔甲所用的铁片进行钻孔的时候就简单了,直接机械设备钻孔,并采用了高硬度的精钢打造的钻头,很简单就能够钻出来一个孔,就是费钻头。
整体而言,大楚帝国的火绳枪生产,基本上已经进入了流水线式生产,并大规模采用和水力机械为主的各类机械设备,所以产量极大,工业部那边才敢喊出一年造十万支火绳枪的口号。
但是换到燧发枪的时候,这个就比较麻烦了。
哪怕二年式步枪已经考虑到了大规模生产,核心机构枪机的零部件已经是尽可能的降低要求,但是整体工艺的要求还是比火绳枪的枪机高得多。
很多零部件的打造,以目前的机械设备根本无法完成,只能采取机械和人工相结合的方式。
对于部分核心高要求的零部件的初加工用机械设备来,精加工则是用熟练工匠手工进行。
比如说燧发枪里采用的弹簧,这玩意就是采取机械设备进行初加工,再用资深工匠进行精加工。
而这种加工方式,必须就需要大量的熟练工匠。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哪怕是采用这种模式,依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采用流水线式生产,只有在核心的枪机部分,需要依托资深工匠进行最后的磨合。
这主要是大楚帝国在零部件的公差控制上水平还比较渣,打出来的零部件哪怕已经尽可能控制公差了,但是现在的燧发枪的枪机在精度上要求比较高,因此直接用流水性零部件进行装配的话,很多时候他没办法装配进去。
因此最后的组装工序上,还需要资深的工匠们,对几种高精度的核心零部件进行最后的加工,然后组装。
这也以为着,这种方式生产出来的火枪,很难做到核心零部件的互换,顶多互换一些非核心零部件。
这不可避免会导致后续的维修会出现麻烦。
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想要保持性能,又想要保持产能,还想要保证零部件互换,这对目前大楚帝国的工业水平来说就太超前了。
而这种半机械半人工的生产方式,对熟练工匠的数量要求就非常大了。
汉天兵工厂那边,需要为投产新步枪,提前培养一大批的工匠,不是普通的熟练工人,而是可以在最后工序里进行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