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振衣治病十二年,病好之后又收他为徒悉心调教,却从来没有提出什么格外地要求。此时老神仙第一次开口,梅振衣赶紧答道:“师父待我恩重如山,我一直遗憾没有做什么事情来报答您老人家,您老有什么吩咐,尽管开口,我一定办到!”
孙思邈:“不是报答我,我也不需要你报答什么,此刻你还记得当日拜师之时,所跪拜的世间人烟吗?我们都是从世间人烟中来。不可忘本也不可不报。我想让你建造一件东西。运到我地家乡安放。”
梅振衣问:“什么东西?”
孙思邈:“你见过寺庙前的经幢吗?”
梅振衣:“见过,一根大石头柱子,几面都刻着佛像和经文。”
孙思邈:“我托你造的就是这样的东西,但是上面刻的并不是佛经,而是世间常见病症地诊治与用药。这根石柱高一丈二尺。环八面,每面宽二尺,所刻文字我已经整理写好,都是我这些年行医之时最常遇到地病症与对症地验方。”
梅振衣一听就明白了,原来师父要他造地就是传说中的“石太医”。据说在孙思邈去世之前,曾在他的家乡立了一根八面石柱,上面刻的是他一生行医用药的经验,所谈都是民间最常见地病症诊治。他老人家去世之后。当地人把这根石柱尊称为石太医。梅振衣穿越前早就听说过这个典故,没想到如今孙思邈交给自己亲手来办。
立石太医确有其事,有人说孙思邈这么做是为了照顾家乡百姓,让大家有病知道该怎么治?其实不然。这根石柱不是给普通百姓看的,而是给民间医生留的。前文已经说过,那个年代普通百姓识字的不多,哪能看懂碑文上的医方呢?就算能看懂。也不见得就能给自己治病,不信你现在翻本医书看看。
医生这个行业是非常需要经验积累的。在师徒相传的年代,弟子学的除了典籍知识之外最重要地是师父的经验,孙思邈活了一百四十多岁,行医一百多年,他一生的诊症用药经验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他要留给世间其它的医生。前文也说过。孙思邈一生著作不少,弟子手中多有传抄。但在那个年代书籍的流传受到很大限制,刻碑是最好的流传方式,谁都可以去抄录或者拓印下来,自己整理成书保留。
此时已经是大唐开耀元年,也就是公元681年,如果梅振衣记得没错地话,孙思邈是在永淳元年仙去,也就是明年。关于孙思邈的年纪历史记载有两种说法,一说是他活了一百零一岁,另一说是他活了一百四十一岁,生年相差了四十年,但卒年是一致地。梅振衣在孙思邈身边亲耳得知,老人家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