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抚,从而将有可能到来的动‘荡’扼杀在摇篮之中。
趁着喝茶的空隙。李玄将自己和郭嘉等人的忧虑和盘托出,既而恭声道:“科举制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达官显贵都可以通过科举出仕,这样以来。朝廷就可以大范围选拔人才,择优取士,自此以后就不会出现无人可用的局面。此外,还可以打破世家‘门’阀和士族独占朝堂的格局,对巩固我朝统治地位大有裨益,实为巩固国本的上上之策。”
説到这里,李玄语气一顿,抬头看向李利,却见李利面带微笑的对他轻轻dian头。却并不接话。
显然,李利很了解李玄。知道他惯用‘欲’抑先扬的陈述方式,首先肯定科举制的优越‘性’是为了表明他坚定支持李利的立场。然而在表明立场的同时他又有许多顾虑。如果李利此时接话,主动询问于他,那么他就可以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説出自己的担忧。奈何李利根本不接招,静等他把话説完,这就迫使李玄必须慎重组织语言,该説的可以説,不该説或不确定的就不要説了。
眼看李利微笑不语,李玄颇感无奈的摇头一笑,继续道:“正如陛下此前常説的一句话:凡事有利就有弊。科举制固然有着诸多裨益,却也有不足之处。不久前,我朝新立大封群臣,文武百官皆有封赏,这就是陛下曾经説过的‘既得利益者’。按照惯例,等到他们的子嗣长大‘成’人之后就能自然而然地举荐出仕,或从文或从军,都能得到一官半职。
可是推行科举制度之后,这种局面就会随之改变,文士出仕必须参加科举考试,武将出仕也要经过武举选拔,其结果就是众多功勋之臣的子嗣极有可能无法顺利出仕,这等于是断了他们的后路。果真如此的话,形势很严峻,后果无法预料。”dian到即止,李玄直接dian破利害关系,而后闭口不言。多説无益,他很清楚话説到这个份上,意思已经表达的很清晰了,至于李利如何决断,就不是他李玄所能左右的。
听完李玄的话后,李利不置可否的微微一笑,既而将目光转向陈宫、诸葛亮和郭嘉等人身上,问道:“看情形,你们几个已经提前商议过了,想法一致?”
“陛下英明,臣等确有此意。”陈宫四人纷纷出声附和道。
李利微微颔首,笑道:“众卿对科举制心存疑虑,朕能够理解。任何一项制度或政令在颁布之初都会遭到抵触,这种例子有很多;诸如商鞅变法之初的立木为信,始皇一统六国时的焚书坑儒,等等。虽然所用的手段和方法不同,但所要达到的目的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