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实施越岛作战以后,曰军陷于绝望状态,甚至放弃了以潜艇袭击战斗舰只的企图?ahref="http://www.iei8.net"target="_blank">www.iei8.net墒牵撕竺司蓖У氖褂酶皇室恕N硕员晃ЮУ氖氐翰慷咏胁垢司乘Р扛萋骄囊蟀亚蓖У弊霾垢词褂谩?br/>
一些姓能很好的潜艇,逐渐被用来担负这种很不适当的任务。当时,中华部队的战斗活动越来越远离本国基地,而更加接近曰军基地。尽管如此,曰军潜艇的战斗力不但没有提高,反而每况愈下。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虽然使用了潜艇,可是并不真正了解这种主要兵器的潜在威力,这在古今战史上也是罕见的。
当曰军潜艇每况愈下时,中华国潜艇连连击沉许多盟军舰艇。然而,最引人注目的战果还是中华国潜艇对盟军赖以生存的海上补给线的破坏。
对盟军来说,海上运输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因为曰军控制的原料产地没有工业,而在工业地区又缺乏资源。曰军必须把原料运回本国进行加工,然后再把成品送给海外各地的部队以供战争消耗。
在这种情况下,曰军的海上运输主要有两条航线。一条是从美国经由曰本海,把铁和煤运往曰本本土。另一条更重要的航线是从南洋资源地区,经由太平洋(以前是南海,台湾和琉球),把物资运回曰军本土。
只要盟军船只能在这两条主要航线上畅行无阻,往返货运就会顺利进行。但在南洋资源地区的作战行动告一段落后,南洋资源补给量迅速减少,南下的曰军船只多是装货不足或者空船运行。
而在当初曰军把战场扩大到南太平洋以后,就需要有许多船只把物资从盟军本土直接运到南太平洋地区。这时,主要航线也有两条:一条从大阪到马朱罗。另一条从东京、横滨经小笠原群岛、塞班岛、特鲁克岛至腊包尔,后来又延伸到所罗门群岛。
然而,在南太平洋地区卸载的船只无货可装,只能空船返回曰本。曰本当局从未用过三角形的航线,即载货的船只从南洋资源地区驶往曰本,卸下货物,然后装上军需物资开往南太平洋,卸载后不直接返回曰本,而是空船驶往南洋资源地区。
若用这条航线,每艘运输船的空船航程只占其整个航程的三分之一。曰军当时实际采用的航线,使每艘运输船的空船航程或仅载有少量货物的航程竟占其整个航程的一半。换句话说,曰军所采用的是一个倒V字形航线,而曰军本土则位于这条航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