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6章 分兵之策,兵临城下(2 / 3)

那么,他的优势是什么?

当然是兵强马壮!

劣势呢?

当然是劳师远征,无后勤补给!

如此一分析,是不是已经很清晰了?

当然不是!

至少马世龙当时听得脑子一团浆糊。

劳师远征就绝对不能打持久战!

而崇祯想要的恰恰就是拖住战局,宣府不断给元上都城输送粮草和兵马,不停有资源堆上去。

而分兵之策就是造成持久战的战术之一。

例如诱导济尔哈朗分兵五万南下元上都城。

为此,崇祯在这个战术环节,让马世龙布了一个局。

他算准敌军必然会来切断元上都城和北府城之间的小城寨,事实上,正常的统帅都会这么干。

既然你敢兴奋得又蹦又跳地过来,朕就敢让你哭着喊着回去。

这才有了索诺木杜棱台吉兵败狼狈回逃的局面,才有了济尔哈朗重新主持会议的局面。

才有人提出来要分兵。

实际上,分兵就是崇祯要的。

但济尔哈朗最终并未选择分兵。

如此看来,并非所有的战术一上来就奏效。

敌军将领不容小觑,并未被明军的烟雾弹所迷惑。

不仅没有,还提出了围点打援、分兵补粮的战术。

这到底是什么战术?

围点打援实际上是皇太极提出的大战术,他让济尔哈朗无论发生什么,坚决执行这个战术。

那么这个战术具体是怎么玩的呢?

很简单,两步:围城,打援兵。

历史上,皇太极打大凌河城就是这么打的,将明军打得溃不成军。

围城之后,切断所有粮路,明军必然要决战,决战打不赢,必然会守城,守城没有粮食,必然等待支援。

然后分一批人,在城下列出专门防守的阵型等待明援军,在城内明军的眼前打败支援的援军,是城内明军最后的希望破灭,最后只能选择投降。

就是历史上非常经典的围城打援战术。

同样适合孤悬草原的北府城。

而分兵补粮呢?

很简单,大军离后勤补给线太长,济尔哈朗需要粮食,所以专门分出一支轻骑,在草原上劫掠粮食,为围城增加时间。

四月二十二日,元上都。

探子回报:“马帅,建奴并未分兵,已经全线挺进北府城,杨帅希望您立刻北上支援!”

“这文人领兵就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