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句俗透了的话:“日月如梭,光阴似箭”!秦安一晃长到了一十四岁,五尺四寸的身高在同龄中,更可谓是鹤立鸡群。
武艺方面,秦安亦着实是让人吃惊不小!
年仅十四岁的少年郞秦安,无论拳脚还是刀法,都颇得乃父真传,除了气力上受制于年纪,尚有所欠缺外,其余的则不惶多让了。尤其,秦安射得一手好箭,说到‘百步穿杨’,恐有言过其实,然,五十步内指哪射哪,对秦安来说却是容易。
秦明为了栽培这个宝贝儿子,亦是煞费苦心!不仅将压箱底的那点武艺、排军布阵等等都倾囊而授,更不惜重金四方延请知名的枪棒教头,前来同安教授秦安武艺,最过份的时候,仅教授秦安枪术的教头就多至五人!所谓“穷文富武”大抵如此吧!
这些教头中多有北方边军出身,真正上过阵战的高手,故而,他们所授的武艺,皆为上阵杀敌的真功夫,全无一般世家子弟所热衷的花拳绣腿。像传授秦安枪法的教头——王昆,就是川陕边军出身,曾多次与入侵金军作战,更难得的是王昆还是宋军中少之又少的骑军出身,当然,王昆的骑术也一起传授给了秦安。南地少马?咱们先用垃圾的滇马代替着教呗!再说,秦安十岁那年,秦明更是不惜重金从海外弄来了两匹大食马(可惜其中一匹还没到岸就死了),这就不亚于如虎添翼了!
步战用刀,马上用枪,骑**湛!这就是十四岁的小秦安!要说还有什么欠缺,那就是还没上过阵仗,见过血腥,就好比是一柄磨得又快又利只欠见血的刀!当然,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这一套,除了自己去看上几本云里雾里的《孙子兵法》、《六韬》之类的,却实在是无人可教秦安,就只能在以后让秦安自个去琢磨罗。
说完武事,回过头来,再说说文事。
六年来,伯强先生愈来愈喜欢这个不仅能过目不忘,亦常能举一反三的弟子,自是恨不得将胸中所学全都填进秦安的小脑袋中去。绍熙五年,喻伯强先生恩师亮公过世后,为了能更方便教好秦安,伯强先生将家眷亦迁来同安大宁庄居住。当然,秦安也没有愧对恩师的谆谆教诲,不仅熟读经史子集,其他各种名人杂记亦有广泛涉猎,可谓是:满腹锦绣,出口能成章了!
这时的秦安不再满足于读死书,记死书,他开始有自己的思考了!喻先生也逐渐开始与秦安讲授些更高境界的学问了。
“志道堂”内,秦安掩卷问道:“恩师,朱熹所说‘革尽人欲,复尽天理’何解?”
“你以为大至天地之心,天地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