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遥,然则大唐仅仅出兵一个月,便轻松将其灭国,此等大胜着实喜人得紧,消息一传回京师,朝野为之翻腾,一扫去年征高句丽不胜之阴霾,上表歌功颂德者不计其数,就在这一派喜气洋洋中,太子李贞却陷入了烦恼之中。
大胜一场固然是好事,可在李贞看来,那不过是顺水推舟罢了,着实没啥难度的,毕竟这场战役的布局完全就是李贞一手操持出来的结果,早在李贞刚到安西那会儿便已布下了薛延陀灭亡的局,若不是老爷子坚持要征伐高句丽的话,薛延陀去年就该灭亡了的,这等举手之劳的大胜又岂有甚含金量可言,当然了,胜利终归是胜利,总是值得庆贺一番的,可这一庆贺之下,麻烦便出来了——贞观二十年六月初八,兵部侍郎张亮上本为各军表功,对北庭军诸将更是推崇备至,言及诸将大才堪用,拘于一地殊为不妥,恳请圣上调董千里、刘旋风、沙飞驼等将军入朝听用,并言及北庭镇抚使秦文华总揽后勤有功,理当论功行赏,可调京畿为官云云。
论功行赏是好事,可问题是不合时宜,至少对此时的李贞来说,这是在赤/裸/裸地挖自己的根基,真要是按张亮所言的办了,且不说北庭军将有脱离李贞掌控的可能,更糟糕的是北庭之民的唐化以及相关的经济布局都将受到致命的打击,而这是李贞绝对无法忍受的结果,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张亮此举是在触李贞的逆鳞,是可忍孰不可忍!
李贞从来都不是个任人拿捏的软柿子,面对这等挑衅,反击是必然的选择,只不过该如何反击,却是件麻烦事儿,至少在没摸清张亮此举的背后究竟有何文章之前,李贞并没有盲动,而是冷眼旁观着,该做的事情依旧做着,该处理的公文也没有因此而拉下,然则“旭日”体系却全面动了起来,全力挖掘着事情背后的真相。“旭日”之强不愧是李贞手下最犀利的武器,连续三日的挖掘之后,一些若隐若现的线索终于浮出了水面,一得到相关消息,李贞即刻将两大谋士召到了书房,紧急商议相关之对策。
“臣等见过殿下。”莫、纳二人一走进书房,见李贞气色不对,再一看雁大一脸子凝重地站在李贞身边,自是知晓事情之重大,哪敢怠慢,各自疾步走上前去恭敬地给李贞见礼。
“嗯,都坐下罢。”李贞明显心情不好,只是点了下头,并未起身相迎,待得两大谋士落了座之后,李贞侧头扫了雁大一眼,缓缓地开口道:“雁大,尔且将所知消息再说一遍好了。”
“是,属下遵命。”雁大从旁闪了出来,恭敬地行了个礼道:“启禀殿下,二位先生,前日张侍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