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番之后,颔道:柳州乃是要地,刺史之位关系重大,非刘大可这等能人不能出任,而今刺史之职虚悬对朝廷来说,确不是好事,廖侍郎这就在本王这儿将保本草就一番,本王随后便到吏部去接洽好了,哦,当然了,都部也不能缺了人手,就辛苦廖侍郎将二事一并办了罢。
是,下官遵命。廖承业见李贞说得诙谐,嘴角憋不住地露出了丝笑意,紧赶着应诺了一句,走到文案前坐定,大笔一挥,洋洋洒洒的两份保本不到一柱香的功夫便已大功告成,而后双手捧着走到李贞身前,躬身道:殿下,下官已草拟好了,请殿下过目。
甚好。李贞只扫了一眼,便确认无甚出入,哈哈一笑,起了身,走到廖承业身前,很是满意地拍了拍廖承业的肩头,笑着道:与陈、李二人之谈话就交由廖侍郎去办好了,本王这就到吏部走上一遭。
李贞这是让廖承业去卖人情,这话廖承业自是听得懂,心中感动之余,恭敬地行了个礼道:是,下官这就去办。
嗯。李贞点了点头,也不再多言,大步行出了办公室的大堂,领着鹰大等一起子贴身侍卫便往不远处的吏部衙门行去
贞观年间的吏部尚书很有意思,除了一任吏部尚书长孙无忌之外,前后几任吏部尚书全都是军中大将,从侯君集、李道宗到苏定方莫不如是,这三者中除了侯君集文采稍欠外,李道宗与苏定方都是能文能武之辈,当真是上马能打仗,下马能治国的大才,初唐岁月之所以能政治相对清明,跟这一批吏部尚书持身甚正、选贤任能有着莫大的关系,即便是反叛了的侯君集本人在选贤任能上也做得相当之出色,可以说吏部是尚书省六部中出岔子最少的部门,可轮到苏定方任上却出了桩怪事儿刘侍中之子刘铖的保函竟然是假的,而且还一路畅通地连过了几关,整个吏部竟然无一人看出个破绽来,这真是件天大的丑闻,虽说苏定方本人是时正随李世民亲征,不在任上,可一个监管不力的过失却还是免不了的,自打回朝之后,苏定方已经在吏部上下彻查了好几回了,可遗憾的是他啥都没能现,愣是搞不懂那张保函是怎生冒出来的。前一段日子,李世民光顾着伤心,没有去追究各方的责任,苏定方虽心中不安,可还能稳得住阵脚,此番相州军粮案闹腾得大了,苏定方可就难熬了,这不,天都正午了,老苏同志还愣是没半点食欲,正在自个儿的办公室里生着闷气呢,却冷不丁见吏部侍郎李千赫从外头匆忙而入,立马耷拉着脸哼了一声,表示不悦之意。
禀苏尚书,越王殿下来了。李千赫并没在意苏定方的脸色之难看,大步走上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