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快乐,而随着户调制、占田令实施一年有余,百姓们也终于能够填饱肚子,社会渐渐安宁下来,整个大晋王朝都仿佛处于某种悠闲自在的氛围当中。在这种氛围当中,清谈之风越盛。
清谈离不开三件东西,五石散、塵尾和酒。在洛阳城,人们公认最好的酒只出在卫记酒楼,绝不外卖,而且数量极其有限,来晚了再多钱也没用。于是,卫记酒楼便成了最佳的清谈场所,一时间名士云集。如竹林七贤中的王戎、刘伶,瑯玡王氏的王洐、王敦、王导,京城的潘岳、皇甫谧、乐广,江东的陆机、陆云,等等,都是酒楼的常客。
身为酒楼的主人,卫平自然也时常受邀参会。去了一两次之后,卫平终于弄明白,所谓清谈,不过是崇尚虚无、空谈名理、不管国事,听起来玄奥无比,其实全无用处。从此,卫平便很少接受他们的邀请。
一日,左思忽然登门,请卫平前往酒楼赴宴。原来,左思的三都赋挂在酒楼包厢已经有些日子,观者皆赞不绝口。洛阳名士皇甫谧主动提出替左思作序,但也有个条件,要左思请卫平前来卦会。大概他以为左思能将作品挂在酒楼,跟卫平必然交好,所以才有这个想法。他却不知道,左思甚至担心进不了卫府的门。好在卫平并没有推辞,欣然应允。
众名士听得卫平倒来,纷纷起座相迎。王戎拱手道:“侯爷,今日皇甫士安为左兄作序,实乃盛事,唯少酒耳!”
卫平知道他们邀请自己与会,为的可不就是那点杯中之物吗,不由笑道:“这有何难,序成酒自至!”
于是众名士王阵欢呼,都来看皇甫谧作序。皇甫谧虽已年过六旬,却精神矍铄,洋洋千言,一挥而就。
卫平自己虽然写不出什么好文章,却不防碍他分辨文章的好坏,看得他连连点头,抚掌道:“来人,上酒!”
早有伙计端酒进来,一共五坛。如今的杏花村酒已经换了小坛装,每坛不过二斤,十坛方抵得上过去一坛。饶是如此,这五坛酒也弄得众名士兴奋不已。要知道,他们平时即便来得早,也只买到一坛而已。
忽然,一个端着酒坛的伙计经过卫平身边里,压低声音道:“公子请移步厨下!”
卫平一愣,“聂老”二字差点脱口而出,看到那伙计连使眼色,这才忍住。那帮名士注意力都在酒上,倒也没人觉出异样。卫平却早已迫不及待,当即托言帮他们安排几样新鲜菜蔬,离开了包厢。
…
后厨,聂胜已经恢复了本来面目,连声道:“老夫失礼之处,还望公子恕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