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行船走马三分命,说的就是这个年代出行之艰难。如果不是万不得已,谁也不肯远离家乡。卫瑾在世的时候,对陈安、李成二人甚是宽厚。如今卫瑾故去,二人自觉有点托孤老臣的味道。在他们眼里,卫平只是个懵懂少年,又如何去得千里之外的城阳?
李成只得再劝道:“公子,据田华所说,事发后,他已经向城阳官府报了案,官府也派了捕快衙役前往九青山勘察,结果一无所获。如今,事情已经过去了三月有余,公子此去,恐怕也难有所结果。这样大的案子,官府肯定会追查到底。公子不如在家静等城阳那边的消息即可,实在放心不下,可以派几个下人去城阳催促一番。”
卫平虽然年少,却比他们多了上千年的阅历,知道无论哪朝哪代,官府办事都是能拖则拖。这件案子死了上百人,但是如果没有得到上面的关注,时间久了,也只会不了了之。而且,商为贱业,除了卫瑾之外,死的又只是些家奴,当地官府只怕更不会放在心上。如果苦主一家再没有人亲自催促,想破这件案子,其实遥遥无期。
所以,卫平毫不客气地打断了李成的话,沉声道:“某主意已决,尔等不必再劝!”又吩咐道:“某走以后,卫府和郊外的庄子就交给你们二人了。卫记酒楼那边所需的面引子,冬妮自会安排。另外,安邑城的卫记酒楼还要再抓紧一些,务必在正月间开业。”
安邑城的铺面两个月前就找好了,只是突然发生了卫瑾遇袭的事情,开办卫记酒楼的事情也就暂时搁置了下来。如今,卫瑾夫妇均已下葬,卫平也把它重新提上了议事日程。他一向奉行的策略都是自己只抓大方向,不管具体事。有了闻喜县卫记酒楼的样板,安邑城卫记酒楼的运作自然可以依葫芦画瓢,直接交给李成就行了。
陈安见劝不住卫平,只得说道:“公子定要前往,可多带护卫。小人这就去挑选庄丁!”
“不必了!”卫平很干脆地一挥手,道,“某此去,即便发现那些盗贼的踪影,也绝不会打草惊蛇,只会报与当地官府,或者请伯父出面。护卫若是太多,反而引人注意。这一次,某只带上田华和四个护卫足矣!”想了想,又问道:“聂老家中还有什么人?”
李成拱手道:“聂老家中还有他的妻子和两个儿子。长子聂文,年方十六,次子聂武,年只八岁。”
卫平点了点头,道:“此去城阳,某也要寻聂老的下落,就让聂文随某同去吧。”
李成为难道:“据老奴所知,聂老二子均未习武,此去千里之遥,若是遇上盗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