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报纸太贵,百姓识字率不高,报纸并没有发挥多少舆论作用。给上京百姓带来的影响只是增加了一个娱乐节目而已。普通百姓一天劳作之后都会花上一文钱到讲报馆或是茶楼去听上半个时辰。讲报馆相对茶楼收费比较便宜,二十文钱后,就可以听上一年。
李佩玲,杨小梅一路奔跑,来到了学院运动场。运动场早就汇集了学府各学院的学子,足足有万余人。
“打倒内阁!反对迁都!重选内阁!反对搬迁!”学子们拉起了横幅,大声叫喊。
学府行政院的院士都很无奈,苦口婆心的劝说了半天,硬是没有作用。
“玲玲,你是我们女子学院的翘楚,你要给女子学院打头阵呀!内阁葬送了官家龙卫军精锐,现在又要迁都,还要扩大海卫军。这分明是乘官家不在,要架空官家,这是造反呀!上京是帝国的根基,我们是帝国的希望,我们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内阁把上京搬空,不能让他们毁了帝国。”杨小梅激动地说道。
原来上京内城,四大学府并其下属的学堂有四十万人,内阁以上京太过拥挤,粮食供应不及,便把三十万人搬去了台北。当时,学子们觉得内阁是对的,一个内城挤了四十万人,的确太多。而且虽然搬走了四分之三,但是这里仍然是作为主校,台北那里是分校。
可是内阁这次,要把整个学府都搬过去,这分明是迁都的前奏。四大学府才是帝国的心脏,四大学府在哪里,帝都就在哪里。放弃繁荣的上京,迁到新开发的蛮荒之地。学子们没有去过台北,觉得新筑的城池怎么样都不可能和上京相比。由是,一度猜测内阁的商人们在架空官家,意图谋反。如果没有官家的庇护,商人们怎么可能给学府分红,学子们怎么可能领到高额的月例银?
李佩玲沉默了,没有回答杨小梅。杨小梅只是一个平头百姓出身,不像李佩玲是大海商出身。她的大哥就是内阁次辅,她怎么可能反对大哥,而且她也相信大哥对官家的忠诚。杨小梅则不知道这里面的关系,只是看到人民参政报上的战报,加上大家的分析,就相信了内阁要造反。
“玲玲,说话呀。联防军的许多教习将官都是我们的学长,我们已经通知他们了。他们很快就改带兵进驻上京。还有屯田军,他们也会包围东城,防止商人们把作坊全都搬到基隆去。他们的田产都是官家赐予的,商人们架空官家,夺取田产,他们不会同意的。作坊搬走,百姓们也不会同意,我们的人已经在动员百姓了。这次一定要把内阁打倒,这些内阁成员本就没有在四大学府读几天书,凭什么进入内阁